(一)因苗施肥長穗增重。因地因苗施好穗粒肥,促進大穗形成和提高籽粒充實度。對一二類苗,重點在倒二葉期施好;ǚ,防止穎花退化,促進大穗形成。對群體偏小、長勢較弱的田塊,提前在倒三葉抽出時施肥,促花與;ㄏ嘟Y合。穗肥按每畝氮肥3—5公斤、鉀肥3—5公斤進行施用。抽穗后看苗補施壯籽肥,一般畝施尿素1—2公斤或施用葉面肥,增強后期葉片光合能力,促進籽粒灌漿結實。
(二)科學管水養根護葉。如遇強降水和連續降雨,要及時排水露田,提高根系活力。抽穗揚花期若出現持續35℃以上高溫天氣,要及時灌4—5厘米深水,降低穗層溫度,有條件的地方可采取日灌夜排,調節群體小氣候,提高結實率。灌漿結實期要保持田間干干濕濕,以濕為主,提高土壤供氧能力,保持植株根系活力,實現養根護葉。后期切忌斷水過早,防止早衰和高溫逼熟。
(三)突出重點防病治蟲。以水稻“兩遷”害蟲、稻瘟病、紋枯病等病蟲害為重點,加強監測預警,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增加病蟲調查次數,實時掌握病蟲發生情況。大力推行集中連片的專業化統防統治,提高防治效果,減少農藥用量,有效減輕病蟲害造成的產量損失,確保早稻穩產增產。若遇連續降雨天氣,要在雨歇期及時噴施低毒高效農藥。
(四)適時收獲顆粒歸倉。早稻收獲期間遭遇連續高溫、暴雨易出現穗發芽,降低單產和品質。各地要提早做好物資和技術準備,適時搶晴收獲,大力推進帶秸稈粉碎裝置的機械化聯合收脫,提高收獲效率。一般在齊穗后25天左右、全穗失去綠色、穎殼90%變黃時收獲,避免出現“割青”現象。提倡集中烘干,避免霉變,做到顆粒歸倉。